香港保衛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香港保衛戰 | |||||||||||
---|---|---|---|---|---|---|---|---|---|---|---|
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中國抗日戰爭之一部份 | |||||||||||
1941年香港保衛戰示意圖 |
|||||||||||
|
|||||||||||
參戰者 | |||||||||||
義勇軍、英國軍隊、英籍印度軍隊、加拿大軍隊、皇家海軍 | 第23華南派遣軍 | ||||||||||
指揮官 | |||||||||||
楊慕琦港督(三軍最高統帥) 莫德庇少將〔駐華英軍總司令〕 羅遜准將(加拿大軍司令 瓦理士准將〔陸軍司令〕 哥連臣准將〔皇家海軍〕 |
酒井隆中將 佐野忠義〔38師陸軍團長〕 伊東武夫〔38師步兵長〕 土井定七〔228聯隊〕 田中良三郎〔229聯隊〕 東海林俊成〔230聯隊〕 |
||||||||||
兵力 | |||||||||||
約14,000官兵 | 約60,000官兵 實參戰約15,000 |
||||||||||
傷亡 | |||||||||||
2,233人陣亡 2,448人受傷 |
683人陣亡 1,413人受傷 |
香港保衛戰,又稱香港攻防戰、十八日戰事,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軍國主義侵略其亞洲鄰國時,於1941年12月8日起進攻香港至同年12月25日香港淪陷的戰役,並開始了日軍在香港的「三年零八個月」管治。
目录 |
[编辑] 背景
日本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即展開對中國的侵略。1937年7月7日,中國抗日戰爭全面開展,日軍迅速佔領華北及華東大部份地區。由於中國東部沿海一帶落入日軍的控制範圍內,廣東省一帶的華南沿岸地區成為了中國從外地輸入各種物資的重要補給點。為切斷這條補給線,日軍於1938年10月1日在廣東大亞灣登陸,並迅速攻佔鄰近地區,廣州在10月21日陷落。而部份日軍亦駐守於深圳的深圳河北岸,與英軍為界。英國明白最終會與日本一戰,遂於1937年後逐步加強香港的防衛。
在1937年至1941年期間,在中日戰爭中作為中立國的英國政府,仍然刻意維持香港的中立地位。這段時間進入香港的中國軍隊一律根據國際慣例,繳械後送入集中營。而香港的華人雖然亦有為祖國對抗日本的戰事出錢或出力,但是一切都需要在不影響英國和日本關係的前題下進行。
[编辑] 戰前部署
根據1922年《華盛頓海軍條約》規定,英國不能在太平洋範圍內部署軍事設施,使香港的設防工作受到限制。九一八事變後,英國亦開始擔心香港長遠也會受到牽連。英國在1933年的「倫敦海軍會議」中通過廢棄《華盛頓海軍條約》。於是由1935年起,香港便開始展開其預算高達五百萬英鎊的防禦計劃。1937年底,當時剛上任的港督羅富國認為香港難以防守,曾建議香港列為中立的不設防城市,停止所有防禦計劃,但遭反對,認為香港一定要保衛。所以,香港的防禦計劃繼續進行。1938年7月,港英政府通過了《緊急條例》,表-{面}-上保持中立,實際上積極備戰。同年9月,更舉行大規模的海陸空演習。大量難民從中國湧入香港,香港人口從1936年的約100萬,增加至1941年的160萬,港英政府更開始規定英藉成年必需入伍義勇軍,又通過條例港督可隨時徵用市民財產,主要包括樓宇及汽車。1941年11月末加拿大政府來了一船援軍,因其軍隊訓練不足,對防衛香港作用不大。
香港的防禦計劃包括香港島及九龍多處,以及維多利亞港的東西入口,並均建立了多座重炮及口徑16吋的鋼炮,港島沿岸建立70多座機槍堡,港島沿維港北岸滿佈鐵絲網,上環及青衣對出大海也滿佈鐵鍊,只留青洲琉璜海峽供船隻出入。香港島的山頭亦建立了多座碉堡及掩蔽體,渣甸山上更有2座機槍堡,日後對阻撓日軍前進發揮了很大作用。防空方面則主要集中於香港島,劃分了多個防空區域,每區均設有聽音器來辨別敵機方向及利用高射炮擊落敵機,位置包括西灣、黃泥涌峽、南朗山、龍虎山及瀑布灣等。1940年底更積極訓練使用新式高射炮。英方亦於8個月的時間內,在香港島及九龍挖掘了60個防空洞,部份仍保存至今。
本條目為香港歷史系列之一 |
香港史前時期 香港主權移交
|
香港教育史 |
其他香港系列 |
[编辑] 戰事經過
[编辑] 開戰初期
1939年,日本與納粹德國結盟。而第二次世界大戰亦由德國攻打波蘭揭開序幕。當時協約國之一的英國亦於不久後向軸心國之一的日本宣戰。1941年10月18日,東條英機出任日本首相,當時他積極籌備太平洋戰爭,更於11月6日下令擬訂攻擊香港的計劃。
就在日本海軍偷襲美國太平洋上的珍珠港後數小時,即民國30年(1941年)12月8日香港時間早上8時,由酒井隆中將所指揮的日軍華南派遣軍(第23軍)之下陸軍司令佐野忠義大佐(第38師團)指派步兵司令伊東武夫屬下三大聯隊228、229、230步兵配合第66隊北島冀子雄炮兵團作先遣部隊從深圳分打鼓嶺、羅湖及新田3組進攻香港。當時負責防守香港的主要有步兵7個營包括英國兩營、加拿大兩營、印度兩營步兵和香港義勇軍6隊,加上皇家炮兵團及港星炮兵團,配合皇家海軍等總共約一萬五千人守軍。然而英軍自始即處於非常不利的的位置。日軍方面,陸軍有數量上的優勢、士氣高昂及訓練充足,還有由廣州開出日機飛行團在香港上空轟炸支援,同時英軍方面,陸軍由雜牌軍組成,訓練方面參差不齊,空中力量亦異常單薄,也缺乏雷達可以使用,最重要的是兵種不同所出現配合問題。
戰事一開始,日軍便出動空軍轟炸前深水埗軍營及啟德機場,將英軍的5架空軍飛機及8架民航飛機悉數摧毀,取得香港的制空權。英國海軍在港有的10艘驅逐艦,包括泰維仁號、泰勒號及斯雅娜號等,也有十多艘炮艇作突擊用途,當然也有部份之前倉皇離開,撤往新加坡。
[编辑] 九龍陷落
負責防衛九龍及新界的,是一個稱為大陸兵團約5千人的英軍和印軍,其總部設九龍塘,包括第二皇家蘇格蘭營、旁遮普第十四團二營,拉扎普第七團五營,第一皇家義勇軍及炮兵及一小隊增援加軍榴彈兵。根據預定的計劃,英印軍放棄難以守衛的深圳河,而將主力放置在九龍北面的山地上,稱為醉酒灣防線。日軍第三十八師團下的三個團:第228、229及230團,在12月8日早上起從正面越過深圳河,向南進發,228聯隊經林村上鉛礦凹,229聯隊經沙螺洞、赤泥坪後過馬鞍山出水牛山,230聯隊先去錦田、元朗及青山灣,沿青山公路出荃灣。英工兵和一連旁遮普軍破壞大埔公路及鐵路,但未能阻慢以土井定七大佐為首的日軍228聯隊的前進。到了12月9日下午,日軍228聯隊經已抵達醉酒灣防綫上城門棱堡PB401。
當天晚上,日軍第228團向PB401突擊,最先發現日軍的是駐守PB401的哨兵Laird下士,並即時用維克斯機槍反抗。A連長Jones上尉隨即派出Rodd軍曹帶7名普通兵沿管道作出增援,被日軍於管道中氣口投彈打敗。日軍攀上孖指徑直撲位於西部的城門棱堡內A連總部作猛烈攻擊,結果A連長Jones及第8排長Thomas中尉等被擄,反抗時Thomas中尉被日軍在爆破碉堡時弄至雙目失明,可是Rodd軍曹逃亡時並無回A連總部而直接去拉吉普營D連免被捉拿。防守棱堡的蘇格蘭營A連被迫退至金山一帶與D連會合。12月11日大陸兵團旅長瓦理士曾一度要求蘇格籣營營長White中校作出反擊卻遭拒絕,並令其他蘇格蘭營向金山徹退。日軍再次向金山發動攻擊,同時昂船洲內義勇炮兵向棱堡發炮試圖作出支援,但都錯誤地打中金山上守軍,使B連及D連長陣亡,金山失守,總部派出駐城門水塘一帶印藉拉吉普D連救援,醉酒灣防綫被突破,並於第二日青衣失守及直撲荔枝角。總部感到大陸兵圑隨時有被大包圍危險,加上九龍總警司向旅長宣告警察放棄九龍,街上滿佈漢奸(即自稱「勝利友」的黑社會分子)搶掠,英軍被迫放棄九龍半島。直至12月12日傍晚,除鯉魚門北岸的魔鬼山外,九龍新界都已完全陷於日軍。12月13日,最後留守九龍的拉吉普營乘驅逐艦撤離到香港島,九龍淪陷。後來日軍曾派代表要求英軍投降,卻遭到港督楊慕琦拒絕。
[编辑] 香港島激戰
之後數天日軍不斷炮轟及空襲香港島北岸,包括在何文田架設大砲,由廣州飛來日機轟炸多個英軍砲台、以及通訊和發電設施。防守港島的是從九龍撤出的部隊、兩個加拿大營、第一米德薩斯營(1st Middlesex Regiment),和香港義勇軍1-5,7連。總司令莫德庇少將 (Mayor Gen.C. M. Maltby)把港島分為東西兩旅,東旅由九龍退回來的瓦里斯准將作總指揮,主要防守銅鑼灣及深水灣以東的海岸線,包括北角至柴灣、大潭至赤柱及淺水灣,總部設在大潭道和石澳道交界的高地。西區則由羅遜准將任總指揮,把守西環及中環海軍船塢、薄扶林及以至香港仔壽臣山等西部海岸,總部設在黃泥涌峽附近。維多利亞城等要塞由蘇格蘭營軍及香港義勇軍4及7連防守,要塞指揮部及聯合指揮部都設在海軍要塞內。
12月14日,香港島發生多宗大火,主輸水管破壞,一部份地區沒有食水供應,糧食開始短缺,圍城戰開始。12月15日深夜,日軍企圖在港島北岸強行登陸,遭守軍擊退。12月16日,日軍利用何文田山大炮轟擊港島北岸,波及民居(特別是灣仔區),同時摩星嶺守軍破壞九龍設施及油庫。12月17日,兩連日軍敢死隊強攻電力廠附近海岸遭守軍盡殲。12月18日晚上,日軍擊中北角油庫,日軍3大聯隊的在黑暗的土瓜灣、跑道及茶果嶺一帶先用特製人力推動木茷靜靜地横過維多利亞港,其後用火船拉動特製登陸艇大規模快速過港島,皇家海軍曾出動幾艘炮艇攔截都失敗,在北角至愛秩序灣由印軍拉吉普營駐防東區一帶登陸,拉吉普營奮勇反擊失敗,營長盧連臣中校及印軍沿柏架山道退敗,229聯隊剿滅拉吉普營A及C連後佔領鯉魚門要塞,攻入義勇軍第5防空兵團駐守的西灣炮台並進行大屠殺,之後向南大潭及淺水灣推進,東旅曾一度派出加軍萊福槍隊C連出西灣解圍,但最後徹退,並一度在柏架山一帶迷路。翌日天曉時,日軍已佔領原由加軍萊福槍隊C連及第一義勇軍駐守的柏架山、義勇軍第3連的畢拿山及渣甸山,並向西旅總部黃泥涌進發。東旅司令希望打持久戰,於是命令位於港島東的東旅撤退至赤柱,卻使西旅以東陽明山莊一帶出現防衛缺口。
加軍榴彈兵D連與義勇軍第3步兵連共同扼守渣甸山及黃泥涌峽要道。雖然230聯隊推進渣甸山時遇上西旅守軍而出現了自入侵香港以來未有過的大量傷亡,但228聯隊其中小隊就從陽明山莊突然攻入黃泥涌峽,12月20日西旅總部被日軍突襲,加拿大軍司令兼西旅旅長羅遜准將及僚屬因要突圍全體戰死,莫德庇少將帶旁遮普營及蘇格蘭營反攻黃泥涌峽但為日軍所阻,結果第3連義勇軍全被剿滅,剩下加軍榴彈兵與蘇格蘭營一同退守中峽、金馬倫山一帶,後來西旅改由原義勇軍營長盧斯准將帶領作第二次攻擊但失敗。莫德庇少將堅決阻止守軍被分割,命令義勇軍物資分配軍及皇家海軍轉步兵駐守淺水灣道中段,又命東旅派加軍箂福槍隊及米德薩斯營駐守淺水灣及紫羅蘭山徑,東旅旅長瓦里斯准將命香港仔旁遮普營A連沿壽臣山推進,皇家海軍派出斯雅那號於南朗山對出大海助戰,但結果大敗,旁遮普營長Kidd中校被殺及義勇軍物資分配軍更被大屠殺,斯雅那號沉沒於東博寮海峽一帶。同日,當時英國首相邱吉爾曾致電報到香港,鼓勵守軍抵抗到底,其電文謂:「汝能抵抗敵軍一日,對於全球之盟軍,仍能有所貢獻。」
此時,維多利亞城內煤氣、電力中斷,衛生環境日差,傳染病橫行,日空軍不時轟炸,不少市民死亡。市區228聯隊日軍於炮台山打敗北角發電廠內休斯兵團及拉吉普營後,推進至禮頓山據點時遇到強烈阻礙。日軍於12月21日圍攻淺水灣及赤柱地區,米德薩斯營B連及加軍萊福槍隊B連在淺水灣酒店一帶英勇反抗。12月22日至12月24日,日軍在山區相繼攻破由西旅的蘇格蘭營及加軍榴彈兵聯防的金馬倫峽、馬己仙峽等防線,市區禮頓山據點失守,剩餘守軍兩營印軍、米德薩斯營Z連及炮兵海軍等轉步兵以灣仔盧押道及船街為最後防線,東旅加軍萊福槍隊曾一度抗命,同時防線退守至赤柱村以南,海軍船塢及城區被日軍炮轟而引發大火。
12月25日,港督楊慕琦發表聖誕文告,鼓勵士兵奮戰。當日下午3時,莫德庇少將(Mayor Gen.C. M. Maltby)向港督報告守軍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港督楊慕琦在撤走部軍政人員後在下午5時至日軍司令部稱降。東旅在赤柱一度不相信投降令,繼續有效反抗229聯隊,並以赤柱炮台9.2英吋大炮阻止日軍推進,結果在12月26日確認投降令。
日軍將領、港督及守軍總司令莫德庇在九龍半島酒店燭光下簽降書,18日保衛戰結束,但新界東江縱隊開始活躍,對日治政府做成壓力。
[编辑] 戰事結束
1941年12月25日,在港督楊慕琦帶領之下,一眾英國殖民地官員渡海親身前往被日軍佔據的半島酒店的三樓的日軍總司令部投降。酒井隆隨即暫代香港總督職務,直到磯谷廉介接任為止。此日由於亦為聖誕節,因而香港市民稱為「黑色聖誕」,自此香港人口中的「三年零八個月」香港日治時期從此展開。
到1942年2月20日,日軍中將磯谷廉介成為了首任日治時期總督,香港正式淪為日本佔領區。
在英軍主力部隊選擇投降的同時,約15名英國高級軍官及30多名其他官兵與英國情報官員選擇跟隨當時中國駐港的最高代表--中國海軍中將陳策乘快艇從香港突圍。最後成功經廣東惠州、重慶、緬甸抵達印度。陳策亦因此獲得英皇授予爵級司令勳章。
[编辑] 香港淪陷原因
二次大戰英國在遠東的防衛重心是印度,前線的重點則是新加坡。香港作為孤懸在南中國的城市,在日本的包圍之下不單缺乏長期防守所需的縱深,亦沒有戰略上的實質作用。由於英國要顧及歐洲戰場,對兵力緊絀的英國來說,防守香港已是鞭長莫及。香港的陷落,早已是在英國的預計中。事實上,戰爭開始前曾經有人提議宣佈香港為不設防城市,以減少無謂的損失。1941年1月當英國遠東總司令要求向香港增援兩個加拿大營時,邱吉爾亦一度認為是無意義的犧牲而提出反對。
[编辑] 加拿大援軍
1941年11月,加拿大軍方從溫哥華為香港派駐兩營援兵,共1,975人。他們大多未完成訓練,且未裝備重武器。最終有557人戰死,餘者成為日軍的戰俘。
加拿大援兵包括:
- 溫尼伯榴彈兵部隊
- 加拿大皇家來福鎗團
當時香港的防禦戰略要塞包括:
- 黃泥涌峽包括西旅總部、第3義勇軍總部、第5防空炮台
- 鯉魚門及西灣包括第4及5義勇炮兵、加軍箂福槍C連、印軍拉吉普A連
- 摩星嶺包括第24及26海岸巡防隊9.2吋大炮、第5義勇軍
- 禮頓山陣地包括米德薩斯營Z連、印軍拉吉普B連
- 赤柱炮台包括東旅總部、第36及30海岸巡防隊9.2吋大炮、第2義勇軍、第1義勇炮兵
戰俘被關押在以下地方: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香港重新由英國管治,被囚的加拿大士兵也獲得釋放。生還的加拿大援港士兵其後成立了香港退伍軍人會。其中包括羅遜准將的280名陣亡加軍葬於柴灣西灣國殤紀念墳場。
[编辑] 其他抗日力量
雖然當時的港英政府及其下的主力部隊悉數投降,可是在新界的地區一些軍、民仍不斷進行零星的遊擊戰,繼續與日軍維持抗爭關係。
[编辑] 港九大隊
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港九大隊(簡稱港九大隊)由中國共產黨屬下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的一個游擊隊,於1940年9月建立,加強在東江及珠江三角洲一帶的反日勢力。分隊由新界居民子弟組成的游擊隊,成員包括農民、學生和海員,主要於新界西貢活動。
港九大隊由中國共產黨黨員曾生領導,在1941年日軍進攻香港時,游擊隊從200人擴展到超過6,000位成員。在英軍的撤退後,游擊隊員獲取被英軍摒棄的武器,並在新界及九龍建立基地,在西貢墟建立地下聯絡系統。而第三個和第五個分支在蔡國樑之下,被派遣到香港和九龍,由隊長黄冠芳和副隊長劉黑仔帶領,統領香港及九龍的抗日武装鬥爭,並讓中國獲取日本對華南及東南亞的機密戰略。大隊屬下有短槍隊和幾個區中隊,游擊隊員竭力攻擊強盜和日軍,保障農作物及人命安全。
1942年4月,游擊隊員加強了對大嶼山的控制,強化與澳門和廣州的通信。1943年12月2日,「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改編為「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簡稱為「東江縱隊」,而港九大隊仍是它下轄的一個分隊。
港九大隊在拯救英國和外國人上亦扮演了重要角色,共有20名英國人、54名印度人、8名美國人、3名丹麥人、2名挪威人、1名蘇聯人,和1名菲律賓人獲拯救,包括被囚的賴特上校等英軍官兵及美軍飛行員。港九大隊亦幫助破壞日本在香港的軍事據點,和促進了在中國、英國和美國人之間友誼。
另一方面,在使用游擊戰的常規戰術下,港九大隊殺死了一些漢奸和其同黨,在九龍和廣州保護貿易商人,攻擊大埔的警察局,並轟炸啟德機場。另外,游擊隊員亦協助營救戰俘,包括著名的賴廉士爵士、祈德尊爵士、王國棟教授和David Bosanquet。游擊隊員對盟軍最重大的貢獻,是搶救了20名飛機被日軍擊落而跳傘到九龍的美國飛行員。
[编辑] 英軍服務團
英軍服務團(British Army Aid Group)由原香港大學教授賴廉士(Lindsay T. Ride)組建,負責日軍情報收集、接送重要人物潛出或進入香港。成員包括戰後新界理民官何禮文及戰前擔任華民政司的麥道軻等。1942年7月根據賴廉士上校的建議形成了英國的軍隊援助小組。1941年12月底,所有英國人被送入了香港的戰俘營時,賴廉士上校成功逃脫並到達重慶。其後,他將英軍服務團的總部設於桂林,並視廣西為中國南部的前線基地。他們的貢獻主要從戰俘營中協助戰俘逃脫,並走私了醫藥和其它必需品進出陣營,亦組織了智囊團。過程中,英軍服務團獲得東江游擊隊的積極合作和保護。
[编辑] 盟軍轟炸
日治期間,英國政府允許盟軍轟炸香港,因此一直有盟軍戰機空襲香港的日軍據點,但間中誤中民居,造成傷亡。其中最嚴重一次是誤中紅磡一所正在上課的小學,幾乎所有師生死亡。灣仔區的民居也經常被誤炸炸中。然而根據香港作家小思在《香港的憂鬱》一書的記載,香港市民一般都不反對盟軍轟炸。
[编辑] 影響
香港保衛戰的結束,對各陣營均產生影響:
- 香港:淪陷使香港暫時脫離了英國的殖民地管治,展開了3年零8個月的香港日治時期。
- 英國:香港的陷落早在英國預料之內,然而由於陷落的迅速,使英國方面重新評估其在東南亞的防衛策略。然而,其後英屬馬來亞、新加坡等地亦相繼迅速陷落。
- 日本:開戰之時日軍預計需要半年時間才能攻陷香港,但戰事於不足一個月內結束,對日軍而言是意料之外,因此某程度上這次勝利振奮了他們的士氣,並加快其攻佔東南亞的進度。
[编辑] 參見
[编辑] 外部連接
[编辑] 參考文獻
- 謝永光,《香港淪陷:日軍攻港十八日戰爭紀實》,商務印書館, ISBN 9620751906
- 香港保衛戰打了十八天,大公報,2005月8月12日
- hongkongwardiary.com, maintained by Tony Banham
- The 2nd MTB Flotilla escapes from Hong Kong
- A solider's story and the Battle of Hong Kong
- Tony Banham, 《Not the Slightest Chance: The Defence of Hong Kong, 1941》, 卑詩大學出版社。硬裝本(5/1/2003): ISBN 0774810440. 軟裝本(1/1/2004): ISBN 0774810459
- Philip Snow, The Fall of Hong Kong: Britain, China, and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耶魯大學出版社。硬裝本(7/2003) ISBN 0-300-09352-7. 軟裝本: ISBN 0-300-103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