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衣大炮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紅衣大炮,原名紅夷大炮,最远射程可达二十里以上,是天啟年間從葡萄牙人購得,為英國製造的早期加農炮。天啟六年(1626年)紅衣大炮在寧遠之戰中發揮極大威力。據史料記載,後金的攻城行動在明軍猛烈炮火的攻擊下,八旗官兵血肉橫飛,屍積如山,是努爾哈赤成軍以來的首次挫敗。努爾哈赤在這場戰役中可能為炮火所擊傷,不到一年即行去世。1627年,在宁锦之战中,红夷大炮再次发挥巨大威力,明军大胜。
崇禎四年(1631年)正月,後金在瀋陽利用俘虜過來的工匠劉漢,成功仿製了西洋大炮,定名為“天佑助威大將軍”,他們還創造了“失蠟法”,化铸铁为铸钢,对火炮的不同部位进行复杂的退火、淬火处理,使鑄炮工藝領先於明朝。由於夷字犯上清人的忌諱,紅夷大炮便更名為“紅衣大炮”。皇太极在八旗軍設置新營“重軍”(ujenchooha,烏真超哈),後來佟養性任總兵官,曹振彥任教官,開始運用炮兵戰術。
崇禎十二年(1639年),清軍擁有六十門自製的紅衣大炮,在松錦之戰發揮極大戰力,連破明軍據守的塔山、杏山二城。順治元年(1645年)十二月,在入關戰爭中出擊潼關,李自成的大順軍列陣迎戰,清軍因主力及大砲尚未到達,堅守不戰,次年正月,又以紅衣大炮重創李自成的大順軍,李自成流竄至湖北通山縣被害。順治二年(1645年)四月二十四日,清軍調集紅衣大炮轟擊揚州城,史可法血疏告急,南明政權卻置若罔聞。二十五日揚州城破,史可法壯烈成仁。靠著強大的鐵騎部隊與猛烈的火炮攻勢,清軍成為當時全世界最強大的一支勁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