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正音運動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粵語正音運動指香港從1970年代開始到現在的一連串獨立但亦相關連的正音運動。運動最初只是針對大眾傳媒的懶音及錯讀,但到了1990年代至21世紀初,由香港中文大學何文匯博士所提倡的粵語發音矯正運動,卻被不少現職教師指為一種「矯枉過正」的學說。現時,支持及反對何文匯博士的論點的兩大陣營還在對壘:在學術界的朗誦及教學方面,何博士的支持者有不少;但在大眾傳媒及市民中,他的學說並未有很大的支持度。
[编辑] 1970年代到1980年代
早在1970年代,粵語正音就已因為大眾傳媒的普及而引起關注。當中,梁醒波為學界所攻擊的其中一個對象。梁醒波先生是香港粵劇界的著名-{丑}-生,後來加入了無線電視的晚間綜合娛樂節目《歡樂今宵》裡擔綱演出。由於梁醒波在香港的受歡迎程度,他的「錯誤發音」被香港大眾市民所學習。其中一個教授經常提及的例子,就是「姍姍來遲」這句成語。按原來粵語的發音,「姍」解作「遲」應讀作「仙」,但他卻在電視上唱出了「何以『山山』來遲」的歌詞。直到現在,香港人都只知「姍」讀作「山」,而不知正音為「仙」。
當時,在大眾傳媒負責推廣正音的,是香港電台第5台晚間節目《咬文嚼字》的宋-{郁}-文先生。他的正音運動,直接引致後來香港電台在1980年代初期對廣播員發音要求的糾正。這些被糾正的例子包括以下幾個:
詞語 | 普遍讀音 | 「正音」 |
---|---|---|
時間 | 時「諫」 | 時「艱」 |
報刊 | 報「旱」 | 報「hɔn1」 |
糾正 | 「豆」正 | 「狗」正 |
當時對正音運動的批評主要在報上,包括專欄作家王亭之及哈公的批評,以及間中的讀者來函,而且批評亦以情感宣洩居多。例如,有一位讀者的來信正指:「聽到一大班小朋友在講《小朋友時「姦」》(《小朋友時間》是香港電台的一個兒童節目名稱),令人感到毛骨崇然。」
後來在電視上亦有由林佐瀚先生主持的《每日一字》節目,但林先生對正音的態度比較寬容,並支持當一個讀音已經普遍時,大眾應該接受。
[编辑] 何文匯的「正音學說」
何文匯根據宋朝《廣韻》一書中的切韻方法,為很多與《廣韻》所載不符的粵音重新訂立標準,亦因此讓許多讀了幾十年的古音產生了變化。
例如:結構的「構」,粵音一向讀以k為聲母,但依《廣韻》為準,正音運動堅持以g為聲母;另,擴張的「擴」,粵音則讀為Kwong,但正音運動則改讀為Kwok
進入二十一世紀,正音運動成功入侵各個在香港的主要媒體。在香港的電視及電台新聞報告,播報員要每一個字都咬得和正音運動所提倡的字音一樣。
由於正音運動大幅度的更改了一向古老的讀音,被一些年輕人及年長的學者視為「謀殺廣東話」[1]而加以反對,其中以從1980年代開始在《明報》專欄批評「正音運動」「矯枉過正」的王亭之(當時另一反對者哈公已病逝)為反對派的中堅份子,指被「正音運動」所「正」的音大大減低了廣東話的流暢和靈活性,所謂「正音運動」的音實際為「邪音」。
反對者指出,語言學家已得出結論,語言會經過時間和歷史因素而慢慢改變。所以以何文匯先生的說法,以宋朝所出版的《廣韻》作為粵語發音的依據實際並不準確,因它忽略了南宋、元、明、清四朝對廣東話的深遠影響。反對者也認為,年輕一輩不搞清楚「正音運動」的可取性,只「以訛為巧」而改讀所謂「正音」。另外傳媒及政府亦盲目地跟隨,令廣東話陷入了一個危險的境地。
「正音」的爭辯在年輕的一輩中時有發生,因年輕人中亦分了反對派及跟隨派,這些爭辯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在網上討論區開始,其中以香港高登討論區最為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