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孫通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叔孫通,又名叔孫何 (生卒年不明),西漢初期儒家學者,曾協助漢高祖制訂漢朝的宮廷禮儀,先後出任太常及太子太傅。
目录 |
[编辑] 事秦
陳勝起義的消息傳到咸陽後,秦二世徵集所有儒生,商討對策。除了叔孫通外,其他人均據實回報。秦二世把其他儒生處罰,而正式委任叔孫通為博士。[2]叔孫通在回答秦二世的詢問時阿意逢迎,引起了同僚的不滿。叔孫通表示這樣做只是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3]
他隨後逃亡回家鄉薛縣,其時薛縣已被起義軍佔領。叔孫通先後跟隨起義軍領袖項梁、熊心及項羽。前205年,劉邦率軍攻入彭城,叔孫通向漢軍投降。後來項羽回來打敗劉邦,叔孫通跟隨劉邦回到關中。[4]漢高祖亦委任叔孫通為博士,並賜封號「稷嗣君」。
[编辑] 輔漢
[编辑] 制訂禮儀
前202年,劉邦打敗項羽,被擁立為皇帝,是為漢高祖。他把秦朝的禮儀廢除,力求簡易。當時大臣們在朝堂上經常做出失禮的行為,如飲酒爭論、醉後喧嘩,甚至拔劍擊打宮殿的支柱。[5]漢高祖對這種情況漸漸感到不滿,叔孫通向漢高祖建議制訂宮廷禮儀,得到漢高祖的同意。叔孫通到魯國故地徵召約三十名儒生到長安,協助制訂及演習宮廷禮儀。一個多月後,叔孫通邀請漢高祖觀禮。漢高祖認為有關禮儀可行,於是命令大臣進行綵排。[6]
前200年,長樂宮落成,漢高祖首次使用叔孫通制訂的宮廷禮儀進行新年朝會。《史記》記載是次朝會如下:
- 天亮時,由謁者掌禮,來訪者依次進入殿門。宮中設有車騎、步卒守衛,以及兵器、旗幟等。殿上傳言「趨」,殿下郎中俠陛,陛數百人入殿。功臣、列侯、將軍及其他軍官在西列隊,向東而立;文官自丞相以下在東列隊,向西而立。大行依爵位高低宣示來賓上殿。於是皇帝乘輦出房,百官手執幟而傳警,引諸侯王以下至領六百石薪金的吏員依次奉賀。這時,自諸侯王以下,各人無不肅然起敬。禮成後開始酒會,宮內侍從坐在殿上,全部伏下,以來賓尊卑依次敬酒。九觴酒後,謁者宣佈「罷酒」。御史在場內執法,見到不依禮儀的人便立刻把他帶走。整個酒會過程中都沒有人敢喧嘩失禮。[7]
漢高祖對是次朝會非常滿意,認為自己終於知道做皇帝的尊貴之處。[8]他委任叔孫通為太常,並賞賜黃金五百斤。隨叔孫通入京的儒生獲漢高祖封為郎,另外叔孫通把賞賜所得全數分贈隨行的儒生。
[编辑] 輔佐漢惠帝
前198年,叔孫通出任太子太傅,輔佐太子劉盈。三年後 (前195年),漢高祖有意改立劉如意為太子。叔孫通以晉獻公和秦始皇立嗣不定終致國家內亂的事向漢高祖進諫。據《楚漢春秋》記載,叔孫通曾在漢高祖面前企圖自殺,迫使漢高祖收回易儲的建議。漢高祖死後,劉盈繼位,是為漢惠帝。叔孫通再次出任太常,負責制訂漢朝各種禮儀。
漢惠帝曾因前往長樂宮朝見呂后時需封閉道路、導致交通不便,而下令另築一條複道。[9]叔孫通進諫,指複道處於通往宗廟的路上,後人在路上行走是不敬。孝惠帝想拆毀複道,叔孫通指「人主無過舉」[10],建議在渭河北岸興建原廟,代替複道通往的宗廟,免除複道帶來的影響。[11]
[编辑] 思想
叔孫通降漢後,最初常向劉邦引薦盜賊、力士,被同行的儒生埋怨。後來叔孫通向漢高祖建議制禮作樂時,引薦了同行的儒生。叔孫通曾表示,君主在進取、爭奪天下時,最需要能打仗的人才。[12]到了守護成果的時候,文人、儒生便比較可靠。[13]
另外,叔孫通認為禮儀是可以因應時勢、人情等因素而作出改變,不必艱難地全盤草創。他為漢高祖制訂的禮儀即由混合夏、商、周、秦四代的禮樂而成。[14]
[编辑] 評價
叔孫通在引薦人才及制禮作樂等事上,多次表示對適應時局的重視。當時有些儒生對其行動態度持不同意見。當叔孫通在山東徵召儒生為漢高祖制禮作樂時,有兩位儒生不願同行,指責叔孫通在天下初定時便制禮作樂,行為不合古義。叔孫通取笑他們不通世務。[15]後來,同行的儒生獲得漢高祖的封賞後,則稱讚叔孫通是個聖人。[16]
後世對叔孫通的作為亦有不同看法。司馬遷稱讚叔孫通因時而變,為大義而不拘小節。[17]司馬光則指責叔孫通制訂禮樂只為逞一時之功,結果使古禮失傳[18];又認為他對漢惠帝建原廟的建議是教導漢惠帝文過飾非。[19]
[编辑] 參考資料
- ↑ 《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第三十九:叔孫通者,薛人也。秦時以文學徵,待詔博士。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75年,第2720頁
- ↑ 《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第三十九:二世召博士諸儒生問曰:「楚戍卒攻靳入陳,於公如何?」……叔孫通前曰:「諸生言皆非也。……郡守尉今捕論,何足憂。」二世喜曰:「善。」盡問諸生,諸生或言反、或言盜。於是二世令御史案諸生言反者下吏,……迺賜叔孫通帛二十匹、衣一襲,拜為博士。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75年,第2720至2721頁
- ↑ 《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第三十九:諸生曰:「先生何言之諛也?」通曰:「公不知也,我幾不免於虎口!」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75年,第2721頁
- ↑ 《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第三十九:漢二年,漢王從五諸侯入彭城,叔孫通降漢王。漢王敗而西,因竟從漢。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75年,第2721頁
- ↑ 《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第三十九:高帝悉去秦苛儀法,為簡易。群臣飲酒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高帝患之。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75年,第2722頁
- ↑ 《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第三十九:遂與所徵三十人西,及上左右為學者與其弟子百餘人為緜蕞野外。習之月餘,叔孫通曰:「上可試觀。」上既觀,使行禮,曰:「吾能為此。」迺令群臣習肆,會十月。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75年,第2723頁
- ↑ 《史記》原文如下:儀:先平明,謁者治禮,引以次入殿門,廷中陳車騎步卒衛宮,設兵張旗志。傳言「趨」。殿下郎中俠陛,陛數百人。功臣列侯諸將軍軍吏以次陳西方,東鄉;文官丞相以下陳東方,西鄉。大行設九賓,臚傳。於是皇帝輦出房,百官執職傳警,引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賀。自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肅敬。至禮畢,複置法酒。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壽。觴九行,謁者言「罷酒」。禦史執法舉不如儀者輒引去。竟朝置酒,無敢讙譁失禮者。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75年,第2723頁
- ↑ 《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第三十九:高帝曰:「吾迺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75年,第2723頁
- ↑ 《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第三十九:孝惠帝為東朝長樂宮,及間往,數蹕煩人,乃作複道,方築武庫南。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75年,第2725頁
- ↑ 《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第三十九,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75年,第2725頁
- ↑ 《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第三十九:願陛下為原廟渭北,衣冠月出游之。益廣多宗廟,大孝之本也。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75年,第2725頁
- ↑ 《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第三十九:漢王方蒙矢石爭天下,諸生寧能鬬乎?故先言斬將舉旗之士。諸生且待我,我不忘矣。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75年,第2721至2722頁
- ↑ 《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第三十九:夫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75年,第2722頁
- ↑ 《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第三十九:高帝曰:「得無難乎?」叔孫通曰:「五帝異樂,三王不同禮。禮者,因時世人情為之節文者也。故夏、殷、周之禮所因損益可知者,謂不相復也。臣願頗采古禮與秦儀雜就之。」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75年,第2722頁
- ↑ 《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第三十九:魯有兩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諛以得親貴。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傷者未起,又欲起禮樂。禮樂所由起,積德百年而後可興也。吾不忍為公所為,公所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無汙我!」叔孫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時變。」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75年,第2722至2723頁
- ↑ 《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第三十九:高帝悉以為郎。叔孫通出,皆以五百斤金賜諸生。諸生迺皆喜曰:「叔孫生誠聖人也,知當世之要務。」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75年,第2724頁
- ↑ 《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第三十九:太史公曰:……叔孫通希世度務,制禮進退,與時變化,卒為漢家儒宗。「大直若詘,道固委蛇」,蓋謂是乎?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75年,第2726頁
- ↑ 《資治通鑑》卷十一,太祖高皇帝中六年:臣光曰:……惜夫,叔孫生之為器小也!徒竊禮之糠枇,以依世、諧俗、取寵而已,遂使先王之禮淪沒而不振,以迄於今,豈不痛甚矣哉!……夫大儒者,惡肯毀其規矩、準繩以趨一時之功哉!
- ↑ 《資治通鑑》卷十二,太祖高皇帝下 (孝惠) 四年:臣光曰:過者,人之所必不免也,惟聖賢為能知而改之。古之聖王,患其有過而不自知也,故設誹謗之木,置敢諫之鼓,豈畏百姓之聞其過哉!是以仲虺美成湯曰:「改過不吝。」傅說戒高宗曰:「無恥過作非。」由是觀之,則為人君者,固不以無過為賢,而以改過為美也。今叔孫通諫孝惠,乃雲「人主無過舉」,是教人君以文過遂非也,豈不繆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