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日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衝日(英文:opposition),簡稱衝,是由地球上觀察天體與太陽的位置相差180度,即天體與太陽各在地球的兩側的天文現象,相對於衝日的現象為合日。
依照選擇天球座標的不同,可分為黃經衝與赤經衝,而前者為常用衝日之定義(太陽與天體的黃經相差180°)。衝日前後是觀測天體的好時機,因為天體在衝的位置時,當太陽下時天體則剛從東方地平線升起,至午夜時份天體的地平位置最高,至翌日的日出前天體才西下,所以天體整夜皆可見,這時天體與地球的距離也是在一年中最接近,視直徑最大,是最亮的(最亮的定義只適用於行星與小行星等)。
而因為地球與行星的軌道非正圓之關係,天體在近日點前後的衝較接近地球,亮度也是歷次衝日之中最亮的,這個衝即大衝(例如2003年8月下旬的火星大衝),相對於其他的衝日即稱小衝或直接稱衝日。
理論上除太陽、地球與地球軌道內天體(如內行星等)之外,其餘所有天體皆可有衝日現象發生,現多用在太陽系內運行之天體(如外行星、小行星、彗星等)。根據地球與該天體的會合周期,該天體相對於地球在每年有一至兩次衝日(絕大部份時間只有一次),一般天文年历皆有列出各太陽系天體衝日時刻。
[编辑] 火星衝日
另外因為火星在近日點時的表面活躍程度(例如表面沙塵暴)或表面地形均能肉眼可見,火星在人類探索地外文明的重要性之下,而火星衝日相對於其他時候的視直徑會大許多以至能清楚看見表面狀況,因而火星歷次大衝之時,不少天文愛好者(甚至有天文台參與)均以鉛筆目視掃描記錄表面活躍的現象或者是拍攝的主要對象。
19世紀聲稱發現的「火星運河」以至現在以攝像頭接駁望遠鏡清晰紀錄火星短短幾天的塵暴與極冠的變化也多是在火星大衝的這一段日子完成的。